鷹潭市
上清古鎮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該鎮屬龍虎山風景區,距鷹潭市區25公里。 古鎮上名勝古蹟很多,長約2公里的上清古街上有長慶坊、留候家廟、天師府、留候第、天源德藥棧、天主教堂等景點。沿河櫛比鱗次的吊腳樓和船埠頭更讓小鎮顯現出江南水鄉的風格。河畔浣紗村婦、擣衣少女、戲水孩童、漁舟片片、白鴨浮水形成了一條韻味十足的古鎮風景線。鎮東面有上清宮、東岳宮,東北面有南宋四大書院之一的象山書院,瀘溪河對岸有明朝宰相夏言的故里——桂洲村以及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紅十一軍和中央紅軍會師之處。在距古鎮4公里的地方,還有天門山生態遊覽區,那裡有原始森林、瀑布群以及一些古民居 。 建議你一定要去,那裡的民風淳樸,很有江南古鎮的氣息。依山傍水,風景秀麗,讓你感受回歸大自然,想過田園生活的感覺。5月-10月是去那的最好季節。那裡消費底,交通方便。去那一定要嚐嚐當地的家鄉豆腐和天師板栗。自助遊是最好的選擇,游完古鎮,還可從古鎮漂流至龍虎山風景區。 上清鎮位於鷹潭南面25公里處,鎮上的街道弄巷至今依然保留著古代建築的格局,尤其是沿瀘溪河畔的十多個碼頭,寬厚堅實的麻石砌成的台階,被一代代人的腳力踩得溜光,它用為歷史的見證,昭示著上清鎮悠久而古老的歷史。 上清鎮歷經千年,地名也曾幾易。唐、五代時,這裡叫雄石鎮。南宋教育家、哲學家陸九淵在應天精舍講學時,曾為雄石鎮石貼撰寫過跋。近兩里長的街道叫沂陽市,因唐末倪亞曾在雄石鎮任過鎮遏使而得名。宋元時期稱上清鎮,明初稱沂陽市,明末又改稱上清鎮。 古色古香的上清鎮,有歷代遺留下來的眾多古民居,以明清為主的民居群,高高的馬頭牆,別緻的門第,鵝石古道,方磚畏就的廳堂,通光天井,石雕窗花,古韻依舊,使人感受到古建築工藝的高超。沿瀘溪河近兩里長的民居形成了江南建築的特色-----吊腳樓。這種建築是木柱豎在河旁之上,上為廳堂、住房,下為廚房。晚上睡在樓上,望窗外明月,聽潺潺河水,確實富有“蘇州人家盡枕河”的詩情畫意。白天憑欄遠眺,群峰連綿,村舍相望,山嶺涼亭、車馬行人盡收眼底。古鎮市景繁榮,明清時招徠了不少徽州、樟樹人來此定居經商,合古鎮原有的張、蔡、李、魯四大姓四五百口人猛增到上千戶人家。 千年來古鎮凝聚著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汗水,留下了唐末鎮遏使倪亞、南宋“象山書院”創始人陸九淵、“金元四大家”之一朱震亨、元代畫家方從義、明代嘉靖時首輔夏言、明代偉大旅行家徐霞客的足跡,更為施耐庵《水滸傳》扣人心弦、氣勢磅礴的第一回提供了材料。正是這些名人,為古鎮留下了不朽的齊心記載,給古鎮增添了永不磨來的歷史光彩。 如果有時間你不妨去看看,去體驗道教文化,感受樸實豐厚的民俗文化生活,看看明清時期 的建築群以及嗣漢天師俯。雖然現在正在大規模的整修,但決不枉你前往一遊,在工程結束之際,一個古老而具有歷史文化內涵的城鎮將重現於世,身處古鎮,恍惚回到幾百年前,回到明清時期 ! 千年古鎮是江西鷹潭市龍虎山旅遊的亮點,如果沒有上清鎮,沒有上清這塊土地孕育出來的道教文化,龍虎山要成為中國道教第一山、中國道教的發祥地恐怕是不可能的。 這條古街雖未經過專家設計,一切都自自然然,無形中有一種自然之美,然而就是在這種自然當中,整條街又孕育著獨特的地方民俗風情。 沿這條街逆瀘溪河水而上,街左邊的房子皆成階梯狀,每一家房子總比前一家的房子往前凸出一米左右,據說這是當地人預示家事興旺的象徵。漫步這條街區,你不必閃躲汽車的橫衝直撞,盡可悠閒自在地觀看市井風情。漁民織網,孩童戲耍,怡然自得。街上的小吃是出了名的好味道,有白皙皙的上清米粉,水嫩水嫩的上清豆腐,朱紅朱紅的天師板栗等,都讓人垂涎欲滴。 如今的上清古鎮,每天有成千上萬的遊客前來游覽,陌生的、熟悉的都願意到街上走走,體會一下淳樸的民俗風情。 上清古鎮最佳旅遊季節 上清古鎮依山傍水,四季分明。最好的旅遊季節是4月中旬-10月中旬。而沒年的農曆7月廿2是當地一年一度在長慶坊舉行的朱老爺生日,屆時來自各省的信徒聚集於此擺酒席。剎是熱鬧。同時也形成一年一度的物質交流會,俗稱趕集。
古鎮的豆腐、板栗、河魚別具風味,名揚四方。上清豆腐嫩、板栗香、河魚鮮世所公認。這裡的豆腐精選農家自產的大豆,取瀘溪河清澈甘甜的溪水,採用原始的石磨,用千年手工作坊生產方法,無污染和雜質,沒有機制豆腐的異味,所以製成的豆腐鮮嫩爽滑; 上清板栗則是千百年來生長於山林中的實生板栗,相傳是祖天師下凡時太白金星所贈之苗木,比現在採用無性繁殖的嫁接板栗更香; 而瀘溪河魚則是生長於瀘溪河中的野生河魚,由於瀘溪河源於福建山區茫茫林海,水質清純無染,所產之魚自然肉細鮮嫩。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