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
浮蓋山又名蓋仙山,位於浦城縣盤亭鄉柳墩村東面,面積1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146米。它猶如一條尾擺西北、首向東南的巨龍,雄踞在閩浙贛三省邊境。明朝旅行家徐霞客五次入閩,曾兩次遍遊山中諸景,並在山中大雲寺寫下了《遊浮蓋山記》,盛讚浮蓋山“石痕竹影,娟然可愛。峰戀環列,此真獨勝”。 浮蓋山屬花崗岩地貌。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由於自然力的作用,形成了奇峰突兀、怪石漫坡的獨特景觀,再襯託以鬱鬱蔥蔥的蒼翠松柏,四季不凋的淙淙澗泉,大自然偉力在閩浙贛三省邊境造就了這片奇秀的山川。 浮蓋山又名蓋仙山,位於浦城縣盤亭鄉柳墩村東面,面積1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146米。它猶如一條尾擺西北、首向東南的巨龍,雄踞在閩浙贛三省邊境。明朝旅行家徐霞客五次入閩,曾兩次遍遊山中諸景,並在山中大雲寺寫下了《遊浮蓋山記》,盛讚浮蓋山“石痕竹影,娟然可愛。峰戀環列,此真獨勝”。浮蓋山屬花崗岩地貌。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由於自然力的作用,形成了奇峰突兀、怪石漫坡的獨特景觀,再襯託以鬱鬱蔥蔥的蒼翠松柏,四季不凋的淙淙澗泉,大自然偉力在閩浙贛三省邊境造就了這片奇秀的山川。 徐霞客閩遊日記: 初四日冒雨為龍洞遊。同導僧砍木通道,攀亂磧而上,霧滃wěng雲氣四起之意棘銛xiān鋒利,芾fèi小石籠崖,獰惡如奇鬼。穿簇透峽,窈窕者,益之詭而藏其險;屼嵲者,益之險而斂其高。如是二里,樹底睨斜眼看峭崿。攀踞其內,右有夾壁,離立僅尺,上下如一,似所謂“一線天”者,不知其即通頂所由也。乃爇點燃火篝燈,匍匐入一罅。罅夾立而高,亦如外之一線天,第外則頂開而明,此則上合而暗。初入,其合處猶通竅一二,深入則全黑矣。其下水流沙底,濡足而平。中道有片石,如舌上吐,直豎夾中,高僅三尺,兩旁貼於洞壁。洞既束肩,石復當胸,天可攀踐,逾之甚艱。再入,兩壁愈夾,肩不能容。側身而進,又有石片如前阻其隘口,高更倍之。餘不能登,導僧援之。既登,僧復不能下,脫衣宛轉久之,乃下。餘猶側仁石上,亦脫衣奮力,僧從石下掖之,遂得入。其內壁少舒可平肩,水較泓深,所稱龍池也。仰睇其上,高不見頂,而石龍從夾壁盡處懸崖直下。洞中石色皆赭黃,而此石獨白,石理粗礪成鱗甲,遂以“龍”神之。挑燈遍矚而出。石隘處上逼下礙,入時自上懸身而墜,其勢猶順,出則自下側身以透,胸與背既貼切於兩壁,而膝復不能屈伸,石質刺膚,前後莫可懸接,每度一人,急之愈固,幾恐其與石為一也。既出,歡若更生,而嵐氣忽澄,登霄在望。由明峽前行,芟割莽開荊,不半里,又得一洞,洞皆大石層疊,如重樓复閣,其中燥爽明透。徘徊久之,复上躋重崖,二里,登絕頂,為浮蓋最高處。踞石而坐,西北霧頓開,下視金竹里以東,崩坑墜谷,層層如碧玉輕綃,遠近萬狀;惟頂以南,尚鬱伏未出。循西嶺而下,乃知此峰為浮蓋最東。由此而西,蜿蜒數蜂,再伏再起,極於疊石庵在疊石庵終止,乃為西隅,再下為白花岩矣。既連越二蜂,即里山趨寺之第三岡也。時餘每過一峰,輒一峰開霽,西峰諸石,俱各為披露。西峰盡,又越兩峰,峰俱有石層疊。又一峰南向居中,前聳二石,一斜而尖,是名“梨頭尖石”。二石高數十丈,堪為江郎支庶,而下俱浮綴疊石數塊,承以石盤,如坐嵌空處,俱可徙倚。此峰南下一支,石多嶙峋,所稱“雙筍石人”,攢列寺右者,皆其派也。峰後散為五峰,回環離立,中藏一坪可廬,亦高峰所罕得者。又西越兩峰,為浮蓋中頂,皆磐石累疊而成,下者為盤,上者為蓋,或數石共肩一石,或一石復平列數石,上下俱成疊台雙闕,“浮蓋仙壇”,洵不誣稱矣。其石高削無級,不便攀躋。登其巔,群峰盡出。山頂之石,四旁有苔,如發下垂,嫩綠浮煙,娟然秀美可愛。西望疊石、石仙諸勝,尚隔三四峰,而日已過午,遂還飯寺中。別之南下,十里即大道,已在梨嶺之麓。登嶺,過九牧,宿漁樑下街。 浮蓋山地處浦城縣北部邊境的盤亭、官路兩鄉之間,距縣城約45公里。它猶如一條尾擺西北、首向東南的巨龍,雄踞閩浙邊境。閩浙兩省的咽喉要隘——楓嶺關就在它的腳下。 浮蓋山景區總面積約10平方公里,主峰碧獅峰梅攏在"6米,山麓已有30公里的環山公路,可通大小車輛。浮蓋山山體由古老的花崗岩構成。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由於各種自然力的作用,山岩崩裂斷塌,形成了奇峰突兀,怪石漫坡的獨特景觀;再襯託以鬱鬱蔥蔥的蒼松翠竹,冬夏不捆的踪棕澗泉,太自然在閩浙邊境造就了這一片秀麗的山川。明朝末年,我國偉大的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作八閩之遊的第一站便是此山。他被浮蓋山的奇麗景色所吸引,在山中流連數日,在《徐霞客遊記》中留下了優美的文字。 浮蓋山的最大特色就是它的奇峰與怪石。遊客在山下十餘里外,遠遠就能望見石人峰酷似一位危冠高坐的仙翁在守護著三省邊境;那酷肖犁頭與犁伴的犁尖峰直插雲天;而指節畢現的仙掌峰則彷彿向遊人指點迷津:主峰碧獅峰近頂處的塊壘巨岩恰似一頭雄獅蹲伏,似乎猛然一撲便可躍上峰頂;還有那巨岩天然累疊而成的棋盤石儼如一座巨大的城寨古堡,而遊人卻可沿著岩石縫隙轉彎抹角地攀上峰頂……。隨著坡迴路轉,這些岩峰由於視角的變化,在遊人眼底又呈現不同的形象,令人嘆贊不迭。特別在山坡茂密的松竹叢中,那些奇形怪狀的巨石,大者高一二十米,小的三五米不等,有的像伏牛臥虎,有的如球如璧,有的則如鐘如鼓……·,真是千奇百怪,形態各異。這些大大小小的石岩,擠擠挨挨,層層迭迭,互相支撐,又形成了曲曲折折、忽明忽暗的岩洞,它雖沒有石灰岩溶洞那般深幽,然而遊人側身其中卻無需燈火,而又能充分體驗"洞遊"的情趣。唯有徐霞客當年在寺僧引路下燃薪人遊的石龍洞,乃是在鐘鼓岩附近的一條深邃的岩隙,遊人須從僅容一人出人的洞口懸身而下,洞內下端可容三五人,但向上愈窄,三五十米之上,僅容一人側身立足,因洞身狹長且兩壁岩石粗疏猶似龍鱗,洞頂又有一脈清泉細細而下,故古人號之曰"石龍洞",這是浮蓋山唯一一處"暗無天日"的奇洞。 浮蓋山上,有一座據傳始建於唐代而至今香火旺盛的梵宇——大雲禪寺。這座古剎是佛教寧濟宗的寺院,據說當年日本空海法師渡海人閩、北上中原曾經過這裡。這座古剎雖歷經千百年滄桑,基本上還持原有規模,除禮佛進香外,歷來是文人墨客、官宦遊人玩賞浮蓋山風光的停靠站o當年徐霞客來游,便在寺中下榻三日。 在浮蓋山麓靠近閩浙兩省交界處,還有一座歷史上著務的關隘——楓嶺關。此關地控閩浙贛三省,在公路開通之前,千百年來一直是三省人民相互往來的唯一通道。如今它的原有作用雖已結束,整個關隘僅關門尚存。但遊人到此,駐足關前,腳下是兩米多寬的石板古道,跳望兩省的村落田園、重重山巒,今古興亡、逝者如斯的懷古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浮蓋山的地理位置也很優越,它與我國東南半壁的重要風景區都有公路相通?真可謂"四通人達"。由此北去直通浙江省的新安江千島湖,距離約200公里:西北沿205國道線公路到安徽黃山約250公里;西向公路可直迭江西省-三清山、龍虎山等道教名山(距離分別約150公里和200公里):西南向公路可通武夷山,距離約130公里;由此向東驅車去福建閩東太姥山風景區大約300公里,東北向有公路直達浙江省著名的青資、寶劍之都龍泉市,距離只有140公里。遊興未盡的客人由此盡可自由選擇,再奔前程。 浮蓋山省級風景名勝區,又名蓋仙山,位於浦城縣、它猶如一條尾擺西北,首向東南的巨龍,雄鋸在閩浙二省邊境。明朝旅行家徐霞客五次入閩,曾兩次遍遊山中諸景,並在山中大雲寺寫了《遊浮蓋山記》,盛讚浮蓋山“石痕竹影,娟然可愛。峰巒環列,此真獨勝”。浮蓋山屬花崗岩地貌。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由於自然力的作用形成了奇峰突兀,怪石漫坡的獨特景觀,再襯托鬱鬱蔥蔥的蒼松忌諱竹,四季不涸的淙淙澗泉,大自然偉力在閩浙兩省邊境造就了這片奇秀的山川。
未有提供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