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
東湖公園建在古泉州十大勝景之一的“星湖荷香”遺址。唐代湖面曾達4000多畝,有二公亭、東湖亭,宋時添波恩亭,湖中壘土七墩,如星斗、遍植荷花,遂成星湖荷香勝概。明時又加攬古亭。由於唐被貶宰相姜公輔和與韓愈同登龍虎榜的開閩進士歐陽詹等名士曾在此活動而聞名於世。以閩南建築文化為主體,吸取國內外園林組景藝術。以中心湖水體為核心,環湖佈置園中人文景觀主景“星湖荷香”、“祈風閣”,形成向湖心雙軸線,並與”七星拱月”、“仁風書院”、二公亭、東湖亭、波恩亭、攬古亭等構成靜區;兒童樂園、動物園、遊船碼頭、雙舟朝陽等構成鬧區。同時,根據各個景點的人文景觀配置“東湖鯉泉”、“剌桐瑞林”、“荷裡飄香”等10多個植物景觀。每個景既有統一風格,又有各自歷史特色和藝術特徵,充分發揮泉州古建築之精髓和譽滿海內外之石雕、石刻。 泉州東湖公園位於泉州城區東北隅,北望清源山, 東眺靈山聖墓,南鄰城郊村舍,西聯商業大街,是號稱“鯉魚城”之鯉珠所在地, 又是原泉州十大勝景之“星湖荷香”的遺址。唐代湖面曾達40餘頃,連晉江通東溟,層巒迭翠,湖波凝煙,唐有“二公亭”、“東湖亭”,詩云十里滄波帶古亭。架虹橋、植綺樹,流光泛彩,為宴遊佳處。宋有“波恩亭”,明有“攬古亭”。從唐貞元間刺史席相宴赴舉的歐陽詹等八秀士於東湖亭後日漸馳名於世,成為旅遊勝地。宋、 明二度疏浚,壘土七墩,如斗星,湖中盛植荷花,遂成星湖荷香勝概。爾後數百年間,歷史變遷,湖區荒廢,建築無存,歷史文化名城,著名僑鄉的泉州留下沒有一個公園的歷史遺憾,建設東湖公園為泉州人民的迫切願望。解放後,歷屆政府數度提出複建公園,均因種種原因,未能實現。直至1990年,泉州市委、市府順應民情,決定重建,於1991年11月拉開建設序幕,94年春節正式開放。為把公園建成具有歷史文化名城內涵和時代氣息,風格獨特的公園,特聘請了國家級建築大師齊康任所長的東南大學建築研究所做總體方案和單體設計,請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餘樹勳教授做環境綠化規劃方案和部分景點設計。公園規模308畝,其中水115畝。以中心湖水體為核心,環湖建了人文主景--“星湖荷香”(中軸線),“祈鳳閣”(至高點),並建了“七星拱月”、“二公亭” 、“東湖亭”、“攬古亭”、“波恩亭”等構成幽雅休息區為為靜區;建了兒童樂園,遊船碼頭,雙舟朝陽等構成娛樂服務區為“鬧”區。同時還根據各個景點的人文景觀創作了“百鯉廣場”、“石泉松屏”、“星湖草坪”、“友誼芳林”、“百果秋園”、“荷裡飄香”等16個植物景觀、 園林小品和草坪,營造12處景點山石和鋪設形式各異的林間, 園內綠化覆蓋面佔全園85%以上,鋪植草皮6.5萬m2,以本地樹種為主,種植各種樹木近2萬株,各類花卉灌木近4.5萬株,為提供公園四季不同時期綠化美化環境所需花木、苗木,還建了花木苗木基地3.5畝。植物景觀力尋自然界中的跡象和規律,景觀自然、和諧、新穎。重建的公園,以閩南建築文化為主體,吸收了國內外園林組景藝術,充分發揮泉州古建築之精髓和譽滿海內外之石碉、石刻。每個景點既有統一風格,又有各自歷史特色、藝術特徵,既承名城文脈,再現“星湖荷香”勝跡,又注入時代氣息,體現了”海上絲綢之路”、“海濱鄒魯”之殊榮。經幾年建設, 雖未完成規劃,但已初俱規模,成為城市中一塊不可多得、市民喜愛的綠洲。 開放以來,公園已接待海內外遊客1000多萬人次,接待了美國、西德、 日本等國家友好考察團,多次接待了國家和市首長的參觀指導,受到社會各界和各級領導的好評。東湖公園由於是一個水準較高,環境優美,建築風格獨特的城市公園而連續三次榮獲省人大常委會“環境優美”獎,首屆“泉州市民喜愛的十佳建築”及'98泉州最佳夜景工程,九八年入選中國名園”,並榮幸地得到前國家主席楊尚昆的高度讚譽和親筆題下“東湖公園好”寶墨。東湖公園正以她獨有的魅力向世人展現她的古韻新風。 園建在古泉州八大勝景之“東湖荷香”(亦稱星湖荷香)遺址。東湖又名“萬婆湖”、“鯉珠湖”,為“鯉城”之鯉珠所在地,東眺靈山聖墓,北望清源山,西鄰商業大街,南接城郊村舍。唐時浩瀚,曾達40餘頃,連晉江,通東溟,層巒迭翠,湖波凝煙。建有“東湖亭”、“二公亭”,有詩云“十里滄波帶古亭”。園內架虹橋、植綺樹,流光泛彩,為宴遊佳處,唐貞元九年,刺史席相宴送八秀士上京應試於東湖亭,開閩甲第進士歐陽詹陪宴並作記,大開泉州文風教化。宋時二度疏浚,添“波恩亭”,湖中壘土七墩如星斗,東湖因而又得名“七星湖”,且湖中盛植荷花,遂成“星湖荷香”勝概。明再疏浚,築堤建橋,又加“攬古亭”,為泉州士人集拜宴飲之所。東湖因此成為泉州勝景。又因唐代宰相姜公輔、“溫陵甲第破天荒”進士歐陽詹等在此活動而聞名於世。爾後四百年間,歷史變遷,時難年荒,湖區荒廢,建築無存。歷史文化名城、著名僑鄉的泉州留下沒有公園的遺憾。 新中國成立後,歷屆政府數度提出複建公園,均因種種因由未果。1991年,泉州市委、市政府德政為民,順應民情,決定重建,並將其列入為民辦理的一件實事,特請國家級建築大師齊康任所長的東南大學建築研究所規劃設計。1995年,福建省建委批准為“綜合性文化休息公園”,名為“東湖公園”。 1994年春節,東湖公園對外開放,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題匾“東湖公園”四字於公園大門上。公園總面積20.5公頃,其中,水域7.1公頃(總計308畝)。其整體既承名城歷史文脈,又揚時代新潮氣息。它以閩南建築文化特色為主體,充分發揮泉州古建築風韻和文化特色,吸取國內外園林藝術之精華,以湖為核心,環湖佈置諸多人文景觀。一是構建了再現歷史勝景的“星湖荷香”,以此為中心軸線,各景點以江南鄉土建築精華為創作基礎,糅合泉州地方特色,所有建築玲瓏、輕盈、雅緻、柔媚。大殿:木石鏤刻、赤磚琉瓦,壯麗宏偉、氣派恢弘;門庭:雙龍柱傲立雄踞、日月亭競相生輝、石蓮花栩栩如生。兩側走廊十六匾碑刻是當代泉州書法家寫的唐代至今文人墨客的詩文,清詞麗句,鐵畫銀鉤,堪稱一絕。主殿和其配景,由一條疊瀑水渠貫通,主池中雙龍戲水、湧泉跳躍,分水池流水潺潺、疊瀑漣漣;中間起矗立著十一座石牌坊,那是仿古時泉州東街的狀元、貞節牌坊設計建築而成,再現了古時勝景,令人懷古思遠。二是在湖中壘築飽蘊“海絲”雄風的“祈風閣”為至高點,高21米,因古泉州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每當船隻出海航行之前都有“祭海”之風俗,乃祈求一帆風順之意。立於閣頂,全園勝景及周圍風光盡收眼底,與“七星拱月”、“二公亭”、“東湖亭”、“波恩亭”、“攬古亭”等構成“靜區”; “雙舟朝陽”、“兒童樂園”、“動物園”、“游泳池”、“遊船碼頭”等現代功能建築、遊樂觀賞區構成“動區”。“石泉松屏”、“荷裡飄香”、“刺桐瑞林”、“東湖鯉泉”、“紫荊花徑”等20多處風格獨特、造型別緻的植物山石景觀裝點園景;飲譽海內外的各種石雕、石刻突顯閩南文化。此外,為了更好地落實環境保護之國策,做好動物保護工作,1996年,根據泉州市人大提案的要求,公園建立了動物園。隨著人們的需求,動物數量從難從10多種發展到近40種,300多頭(只),並藉東北虎連續兩年生下兩胎六隻小虎之機,通過新聞媒介及各種形式大張旗鼓宣傳愛護動物、保護環境的國策及有關知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深受各界人士的喜愛,在華東地區動物園園長會議上受到了有關部門的特別表揚,在全國動物園同行中也頗有知名度。東湖公園已逐漸成為具有歷史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風格獨特的綜合性文化休息公園,體現了“海上絲綢之路”、“海濱鄒魯”之殊榮,成為泉州市區內一塊不可多得的市民喜愛的綠洲。 幾年來,公園不斷加強管理,完善各項設施,並以多種形式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娛樂需求。首先,狠抓民主評議行風和行政效能考評工作,加強對全體管理人員的教育和培訓,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建立了一支過得硬的公園管理隊伍。近年來,治安發案率不斷下降,公園的安全得到保障,因此,曾受到省建設廳及有關部門的表揚。其次,在環境上認真考慮時代對園林的要求,注重發展生態園林,提倡植物造景,突出自然的植物群落景觀,表現植物的層次、色彩、疏密和季相等,力求形式美的自然境域與時代氣息協調一致,內容上面向社會、面向大眾,盡量突出表現植物景觀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及可觀賞性,突出文化內涵的挖掘和歷史文脈。通過一系列的安排、整治、建設,公園共有16個自然、和諧、新穎的植物景區和12處可塑性強、姿態豐富、具有水雲流暢的形象的山石景觀,公園整體綠化覆蓋率達到85%以上,公園環境日益美化,設施日臻完善。為泉州市創建文明衛生城市、山水園林城市,以及國際花園城市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也為泉州市樹立了文明窗口的良好形象。再次,在抓好管理的基礎上,盡量為廣大遊客提供最優質的服務。每天上午5:30——7:30免費為廣大市民提供晨練,日平均達4000多人;為更好地做好社會優撫工作,讓離退休幹部、60歲以上老人、軍人、殘廢人免費入園參觀;還設立了初級醫療救護站;設置了15套健身器材和一條近300米的卵石健身步行道,免費向市民開放。此外,每逢節假日,開展豐富多彩的、有益群眾身心的文化娛樂活動,深受社會各界人士的讚褒。公園自開放以來,年平均接待遊客量達250萬人。 東湖公園日益體現了社會、環境、經濟“三個效益”,成為文化娛樂的佳景。幾年來,先後接待了美國、日本、德國等國家友好代表團以及聯合國有關官員來園參觀、考察,深博各級領導和海內外專家、遊客的讚譽。原國家主席楊尚昆高度讚揚,親筆題下“東湖公園好”之墨寶。連續三年榮獲福建省“一佳五優”單位中的“環境優美”獎,被評為“首屆市民喜愛的十佳建築”和“98泉州十佳夜景工程”,還被評為“衛生達標單位”,在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活動中被評為“先進單位”。1998年以其精巧素質、典雅秀麗、玲瓏多姿的江南園林風格,從全國20.03萬個公園的評選中脫穎而出,作為福建省的典型公園代表榮獲百家“中國名園”之稱譽。
未有提供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