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
玉虛洞在明溪縣北郊二公里黃坡山下。相傳古時這裡龍蛇作祟被玉虛仙翁鎮服得名。玉虛洞分為明洞、暗洞、外景三個遊覽點。明洞前有“觀音殿”,面積約150平方米,由三根天然石柱支撐。洞口有明代鐫刻“玉虛洞天”、“玉虛仙洞”、“玉宇天漿”等擘窠大字。洞口下方新建簷歇山式天柱閣。洞內有天泉、鬥獅、龜石、步丹台等十幾景。後為“桃華洞”,廣容千人,岩石晶瑩、色彩斑斕,有佛頭岩、祥雲巖、隱鵲岩、躍魚石等十幾景。其中虛鳴竅最妙,用蘆掃輕拍即發出巨響。洞壁四周有歷代文人墨客題詠的摩崖石刻近百處。暗洞有電燈照明,內鐘乳倒懸,有龜蛇入洞、雄鷹守洞等景。外景奇岩怪石,石徑盤旋曲折,直通岩頂,半山和岩頂有亭供遊人休息。岩下泉水汨汨,有花圃、梅園、杜鵑園、棕櫚園、茶館,供觀賞和休息。 在明溪縣城東北2公里的黃坡山下。傳說古時洞內龍蛇作祟,被玉虛仙翁鎮服,故名;因宏闊高爽的明洞頂端終年滴水,又稱“滴水岩”。 玉虛洞是典型喀斯特地貌,石色如白玉黃蠟。洞分明洞、暗洞。明洞明亮不燥,怪石嵯峨;暗洞陰暗不潮,洞穴深幽。洞前有明代人所撰“玉虛洞天”、“玉虛仙侗”和“玉宇天漿”等題刻。 明洞前為觀音殿,面積約100平方米,由左、中、右三根天然石柱支撐,內有天泉、“鬥獅”、龜石、“蜂窩”、步月台等10多個景觀;後為桃花洞,可容千人,石色晶瑩斑斕,有仙橋、佛頭岩、祥雲巖、隱鵲岩、晃石、躍鯉石等景觀,其中“天鼓”和“虛鳴竅”最妙,用蘆掃輕拍,即發出巨響,經久不絕。 暗洞因地因景安裝各色彩燈照明投影,內有鎮鯉石、“龜蛇入洞”、一線天、沉溪、天河、“仙人床”、“洞底日月”等景緻。洞內外有宋以來摩崖石刻近百處,還殘留著40多個碑座。洞內全部遊程只要20分鐘,是難得的景觀集約型岩洞。 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所編《天下名山遊記》,收有寫福建山水的遊記8篇,其中《遊滴水岩記》是明代文學家、有“後七子”之稱的宗臣的作品。宗在文中稱:“此岩之奇,天奇之也”。 觀音殿左側建有振衣亭,洞頂建有望月亭。
未有提供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