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寧市
柳灣墓地位於樂都縣東17公里柳灣村一帶,也稱樂都柳灣墓地。總面積11萬平方米,是我國迄今已知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社會墓地之一。 按照原始社會不同文化類型的墓葬可分為馬家窯文化半山,齊家文化與辛店文化等類型,其中以馬家類型為主。 墓內多有木棺,葬法既有單身葬,又有兩人以上的合葬。一般都有隨葬品,既有石製的斧、錛、鑿、刀等生產工具,又有陶製的各種生活用具。 馬家類型的各種陶器,以彩陶壺與器形較大的彩陶甕為主。彩陶花紋主要是蛙紋與圓圈紋等幾何形花紋,同時還出現了人面形與裸人形浮塑彩陶壺以及葫蘆形彩陶罐等,為過去所罕見。這些文物的出土,為研究原始社會晚期青海地區文化歷史的發展及其與中原文化的聯繫提供了大量實物研究資料。 墓地附近建有柳灣文化陳列室,供遊人參觀考察。
羊肉小串 將羊肉切成片,用鐵簽穿起來,每串約6-7片。放炭爐燒烤,在再燒烤中加入各種調料,吃起來香味可口。是最受客戶青睞小吃之一。 雜碎 用新鮮乾淨的牛羊下水烹煮成的風味早點。屠宰後的牛、羊、蹄、內臟俗稱“雜碎”、“下水”。用牛下水為原料的稱“牛雜碎”,羊下水稱“羊雜碎”。經營此業者多為回族。事先將頭、蹄上的毛用爐火燒燎後,剔除毛根污物,刮洗乾淨。除去胃、腸中雜物,用清水反复沖洗,網胃、瘤胃、瓣胃經洗滌後,還要用刀刮去肚膜,用鹼水搓後,再用清水沖洗乾淨,以除去異味。洗好的下水於當晚下鍋,同時加入用布包好的薑片、花椒、大香、蓽茇、草果等調料,待湯水沸騰後,用文火慢煮,直到翌日凌晨時肉爛脫骨。然後撈出切好,顧客隨到隨放到碗中,舀上原湯即成。肉有定量,喝湯不限。一般冬季早晨營業,味鮮、壓寒。 玉麥珍珍 玉麥磨成的粗麵粉。適宜加洋芋塊做馓飯或稀飯,炒熟或拌炒麵。多在冬季食用,屆時調咸韭菜或酸菜,別具風味。 手抓羊肉 把羊肉連骨頭剁成塊煮熟,吃時一手抓羊肉,一手用鋒利的藏刀幫助切削,故名“手抓羊肉”,簡稱“手抓”。是青海牧區牧民群眾款待賓客的餚饌,也是日常生活的主食之一。煮手抓的方法簡單獨特,只加少許青鹽(有的也不加鹽,只在食用時蘸鹽),火候恰如其分,水沸即食用,稱“開鍋肉”,這時血水剛剛凝固,肉熟而不柴,鮮嫩可口。煮手抓一般要加入花椒、姜、鹽等調料。肉煮熟後先品嚐一碗放有芫荽的肉湯。吃時還要佐以蒜泥、鹽、醋、油熗辣子等。手抓羊肉也是回族筵席8盤中的主菜。 羊腸面 以羊腸為主料並伴以熱湯切面共食。將新鮮的羊腸洗淨,腸壁油不剔剝,裝入拌有蔥花、薑粉、花椒粉和鹽的豌豆麵糊,紮住口煮熟;在煮羊腸的湯內投入已煮熟的蘿蔔丁、蔥花、蒜片,做成臊子湯。發給顧客舀一點熱湯喝,而後切豆麵腸一小碗,最後吃一碗澆上臊子湯的切面。 羊肥腸 羊肥腸 又稱油腸。食物名。用新宰羊油為主料加拌碎肉丁,裝入洗淨的羊腸,煮熟即是。 尕面片 青海家常麵食。將調和稍軟的面揉好成圓條狀,壓扁,切成手指大小的面劑劑,抹清油擺放盤裡;再用濕毛巾或塑料覆蓋約十幾分鐘;然後將面劑劑捏扁,抻長,揪斷成1.5厘米見方的小面片,投入沸水煮熟而成。纖小玲瓏,既薄又小的指甲皮兒面片數最講究。有隻下一點青菜、熗點蔥花的素面片;有先爆炒牛肉羊肉,再揪面片的牛羊肉麵片;有先煮牛羊肉,後揪面片的肉湯麵片;有出鍋不帶湯,將面片倒進用肉、粉絲、辣椒、蒜苗等做就的混菜鍋內混炒的炒麵片;有出鍋帶少量湯,用炸醬拌吃的燴麵片;還有既沒菜又沒肉和油的清湯麵。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