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縣
從大足縣城往西南行25公里,有座石篆山。山上有廟,名佛惠寺。寺外有石窟,是隱蔽的石刻區,集中於佛灣(母子殿)和千佛岩兩區,為儒、釋、道三教混存群雕,約四五千軀。這裡造像規模龐大,像一顆深深埋藏在泥土裡的珠玉,映襯著一部末翻開的歷史。 距佛會寺0.5里處,有佛灣(母子殿),計有造像九組,其中地藏像、老君窟、三世佛窟、文宣王窟、文殊窟、魯板窟等保存完好,其餘均已模糊難辨。魯板窟內,雕刻的魯班一手持角尺,一手拿鑽。服飾簡樸,足著布袢布履;身旁有一弟子(民間傳說為趙巧)腳穿草鞋,肩挑一擔,內裝墨斗、掃帚等物。中有一碑,刻"匠氏宗坊"字跡,兩側刻"繩墨千秋仰,規矩萬世因"對聯。 千佛岩距佛會寺1.5公里,其造像以摩岩為主,分為十段:第一段為圓龕造像和方龕造像,每龕造一佛像,壁上所刻"文明國"三字尚存;第二段刻"三世佛"立像一尊;第三段刻坐佛三尊;第四段刻二佛對坐像;第五段刻坐佛八尊、立佛七尊;第六段刻四佛從像;第七段刻"觀音無量佛經變";第八段刻二佛並座像;第九段刻一佛一菩薩像;第十段刻坐佛一尊,側刻五十二位小佛像。據重修佛會寺碑記載,此處於明代洪武末年至永樂八年間由僧人朗然監造。 清人李型廉說:“林木陰森,景最幽勝。”滿山造像“儀態玲瓏,不在北山之下。”“群峰接翠,眾流抱環,林木轉輾而溪徑隘窄。凡奔蹄走載之跡,居民罔識焉。而佛惠寺,巍然獨立乎其間,縱止舉止,則有五十三怫龕,古蹟周匝乎東西南北,實希晝禪師開山道場也,始於宋紹興二年,成於元佑三年。”石篆山石刻最具有哲學價值,當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造像藝術。 子母殿地藏窟的傳者中,有戴冠執飭者,有著鎧甲者,有牛首人身者,有乘龍者,坐牛背者,此均是道教滲透佛教和佛教吸收道教的痕跡。
未有提供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