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
皇娘娘台遺址舊名尹夫人台。在甘肅武威縣城西北2.5公里,屬“齊家文化”遺址,距今4000年左右。遺址東西長500米,南北寬250米,文化層厚度0.62米至2.3米,內涵豐富,曾發掘出房址9座,窯穴圍繞房屋,有圓形,橢圓形和長方形3種。出土文物以陶器為最多,石器,骨角器,銅器,卜骨都有。刀,錐為紅銅,分鑄造,鍛打兩種。石器以打製為多,磨製石器也有增加。 隨葬器物各墓多寡懸殊,象徵權力和財富的玉爺,玉壁也有發現。說明當時已進入銅石並用階段,屬新石器時代晚期。 尹夫人是東晉十六國時期西涼國王李思的妻子,在李嵩創建的西涼政績中,授注著她許多心血和智慧,為此有人把西涼政權稱為“李尹政權”。尹氏,是天水郡尹文的女兒,後來隨父移居故臧(今武威),她姿質秀麗,好學多才。東晉義熙十三年(417)二月,李嵩卒,其子李歆繼位,尹氏被尊為太后。不久,李歆起兵攻打北涼。北涼的沮渠蒙遜是匈奴族,尹氏從人民生息和民族團結的願望出發,勸阻李歆,但遭拒絕。最後尹氏嚴正警告兒子:“你若不聽勸告,不僅在軍事上要吃敗仗,而且國家也會被滅亡。。李歆仍一意孤行。晉元熙二年(420),西涼被北涼沮渠蒙遜所滅,李歆戰死,釀成國破家亡的悲劇。尹夫人被沮渠蒙遜擄來國都姑減,蒙遜在西漢末年竇融所築的台基上為她修建了房子,讓她住下來。沮渠蒙遜還為自己的兒子沮渠茂虔娶尹氏的女兒做了妻於。 唐代開國皇帝李淵系西涼國王李嵩的“十六世子孫”。李淵為了紀念祖先,在姑藏尹夫人台的基礎上修建了一座大寺院,名叫“尹台寺”。唐代詩人岑參曾登臨此台,並作了《登涼州尹台寺》詩:“胡地三月半,犁花今始開。因從老僧飯,更上夫人台。清唱云不去,彈弦風颯來。應須一倒載,還似山公回。”形像地描繪了尹台寺昔日的情景,可見尹台寺在當時是很有名氣的。 1957-1975年曾進行4次系統發掘。遺址有住室,窖穴和墓葬。莊室多為半地穴式,呈方形,面積較寬,內部均有白灰面。根據遺存部分推測,住室的建造都是先由地面卜挖成方形土坑.然後在底面和牆壁上塗以白灰面,構成四合壁半豎穴的形式。在住室周圍,有窖穴和爐灶分佈。窖穴有圓形、橢圓形和長方形,穴內滿填灰土。在一大型窖穴邊緣,有柱穴15個,均勻沿坑排列,穴內有朽木痕跡,間有礫石片、細石片和陶片混入。據專家推測;這些遺跡表明此處原為棚房,用於儲藏東西。墓葬遺址很多,分佈與窖穴和住房交織在一起,有些則直接利用廢棄後的窖穴埋葬。葬式有側臥屈肢,仰臥屈肢、仰臥伸肢,也有單人、雙人及多人葬,個別的有二次葬。髓葬品數日較多,且已按身份地位增減。如有一墓內合葬一男二女,男性仰臥居中,左右各臥一女,均呈側臥屈肢,面向正中,表現出女子對男子的服侍奉待之意。這反映出當時社會貴賤等級分明,男性佔有統冶地位。 皇娘娘台遺址出土的各種文化遺物較多,大致上有陶器、石器、骨器和銅器。陶器多破損成片,以泥質紅陶最多,彩陶較少。器形和紋飾與西北地區同類文化遺存大致相同,但碗、盆、缽之類的器形卻少見。石器種類很多,有斧、 、刀、鑿、鐮、鏃、紡輪、刮削器等各種生產工具,多為磨製,打製的較少。細石器所佔比重相當大。石器是當時人們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要工具,它的普遍應用,證明農業經濟已經有很大的發展。骨器種類亦較多,有針、鑿、錐、鏃、義、珠,還有牛、羊、豬、拘、鹿等獸骨。獸骨的出現,反映出畜牧業的發達,而骨針,骨紡輪則標明紡織和縫紉手尹工也相當盛行。箭鏃的普遍使用,可知狩獵仍是人們的一種輔助性生產。卜骨的數量也很多。人們用它占卜,一般不鑽不鑿,僅有輕微的刮削,但都有灼痕。此處出現的卜骨較原始,與殷商時期差別較大。銅器的出現並使用,為當時生產力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皇娘娘台遺址出卜的30件銅器都屬紅銅,形制有錐、刀、鑿,為成批出土年代最早紅銅器。 從文化性質上看,皇娘娘台遺址屬於齊家文化,但也滲雜了馬家窯文化和馬廠類型遺物的成分,證明齊家文化晚於後者。當中原地區進入商代以後,甘肅境內尚滯留在銅石並用時代。週族入甘後,始與中原文明融合。
未有提供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