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鶴鳴山

成都市

0.0評分

來自 0 條用戶點評

人去過

|

人想去

我去過 我想去

背景簡介

東漢順帝時,在離成都不遠的大邑縣城北15 公里的鶴鳴山上,有一個鶴髮童顏的老者,帶著他的家人及弟子盤腿坐於山洞中修道。他微閉雙目,聆聽著微風從洞外一棵古柏上吹過的聲音。他就是中國道家文化的創始人張道陵。 張道陵是民間對這位神似的人物的稱呼,他本名叫張陵。《古今圖書集成》說他生於東漢醒帝時代,是沛國豐邑人,年輕時“長游太學,博通五經”,晚年便進入成都附近的鶴鳴山修道。鶴鳴山是一座蒼松翠柏環繞,人跡罕至的世外桃源。這是遠離戰爭和人為的破壞,山洞中溪水潺潺,各種奇峰異石遍布,整個山形如展翅欲飛的仙鶴。張道陵到此山以後,每日里勤修,打坐、煉丹,苦苦尋求長生不老之術,餓了就採一些野果充飢,渴了就到山谷的小溪邊喝一口泉水。 經過漫長而苦悶的實踐,張道陵終於在鶴鳴山上成功地創立了道家文化。這時,他不再呆在山洞裡面壁而坐,而是來到山洞外面的一張石桌上,在溫暖的陽光下寫作他修煉的心得《道書》。這本書一共有24 篇,內中詳細地講述了他對大自然和人類心靈的理解。 自從張道陵在鶴鳴山感悟自然,寫作心得以後,又有三位著名的人物曾在此山修煉過。他們是杜光庭(又號廣成子、杜天師)、陳摶(號扶遙子)以及著名的張三豐。杜光庭乃是唐代末年京兆杜陵人,​​懿宗時考進士沒考上,一氣之下便跑到天台山去當了一名道士。後來因為躲避戰亂入蜀,先是被前蜀皇帝王衍任命為諫議大夫,但這個做慣了道士的著名詩人對官職沒有興趣,因此便時常跑到鶴鳴山的道觀裡去修煉。陳摶是五代亳州人,一生中享有周世宗所賜“白雲先生”和宋太祖所封“希夷先生”兩個封號。他在鶴鳴山留下的真跡,據說是刻在天柱峰側的八個大字:“龜鶴齊壽,福祿康寧”。 張三豐是遼東懿州人,生於明代洪武初年。據說洪武年間,他曾經受到過明太祖的召見,明太祖很喜歡他,還賜給他一枚玉牙。後來張三豐來到成都青羊宮,住了大約一個月時間,便遁入鶴鳴山修道去了。再後來,明成祖朱棣聽說張三豐這人很了不起,已經幾經轉世活過好幾百歲,很想見他一面,便派遣龍虎山的道士吳伯理和身邊的兩個太監,帶著皇帝的御書和香蠟,到鶴鳴山來尋找張三豐。但是鶴鳴山中山深林密,哪裡去找這個來無踪去無影的駐世仙人呢?於是他們就在鶴鳴山麓修建了一座迎仙閣,朝夕焚香膜拜,希望張三豐能夠出來。果然不久,張三豐就出現在迎仙閣了。太監們握著他的手說:張神仙,皇上好想念你哦,趕快跟我們到京城去享受榮華富貴吧。張三豐淡淡一笑說道:“你們回去告訴皇上,只要他勤政愛民,便是活著的神仙。我喜歡山野裡無拘無束的生活,京城嘛,就不去了。”因為這段佳話,鶴鳴山至今留存著迎仙閣和明成祖迎張三豐的詔書碑。 地址:成都市大邑縣

特色

未有提供

標題

背景簡介

特色

開放時間

交通

電話

溫馨提示

門票

其他

認證碼: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