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
桃花江古名陽江。源於桂林市西北靈川縣思磨山及維羅嶺,經分界山,出馬公嶺,流經臨桂、靈川入桂林,原在雉山麓匯入漓江,明代在像山開挖城壕,導入漓江,全長約25公里。因傳江源有華巖洞,常有桃花片從洞中流出,故名桃花江。 桃花江上游階地高約1.5米,下游階地高約2米,其形成年代約一兩萬年前,當時江面較寬,流量較大,後來氣候變冷,水量減少、水位下降,地面抬升,河道狹窄,大彎數十,小彎數百。在桂林地段的河道是一大“S”形和兩小“S”形,如綠色飄帶縈迴於桂北岩溶盆地之中。 桃花江流經的都是石灰岩地區,江水澄澈,飛鸞橋至勝利橋一帶,水流平緩,明淨如鏡,夾岸峰林,影落水中,分不清是景是影,辨不清影景孰勝。桃花江兩岸,夾竹桃如火,田疇如繡,中隱、獅子、清季、甲山矗立。月夜景色更美,“陽江秋月”是古代桂林八景中頗具特色的一景。有贊桃花江:“不似漓江,勝似漓江”。實非虛妄。 桃花江舊名陽江,屬漓江主要支流,發源於桂林市靈川縣境內的中央嶺東南側,由北至南流經桂林城西側,流經城區18.4千米,往東南匯入漓江。溯江北上,宋代時可與西湖、清塘相通,直抵今蘆笛岩前的芳蓮池。桃花江江流平緩,清幽恬靜,沿岸山峰倒映如畫,一派田園風光,具有另外一種情調,歷代舟遊很盛。桂林市兩江四湖二期工程就是要開通桃花江至芳蓮池的水道,進一步開發桃花江。現在已經完成桃花江下游清淤疏浚及兩岸景觀建設工程,從環城西路桃花江大橋至象山桃花江與漓江匯合處,全長2.07千米,清淤3萬立方米,使河道行洪瓶頸段面擴大了15%,這一河段的正常水深達到1.6米。同時將原來的堤岸改建為生態護岸,種植了大量的喬木、地被植物,設置了疊石、人工瀑布、湧泉、小橋、棧道、步行道、浮雕,再配以燈光,更顯婀娜多姿,絢麗如畫.
未有提供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