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東市
紅銅溝白鷺自然保護區位於寬甸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24°20′至125°43′之間。北緯41°10′。佔地面積3360.4公頃,其中,有林面積1089.4公頃,水域面積2271公頃。空氣質量符合國家標準。植物資源有地衣植物2目16科146種;種子植物有2門91科386屬848種,浮游植物有5門46種。動物資源:鳥類13目33科126種;兩棲類有2目5科9種;魚類有4目6科13種等等。 2000年2月經縣政府批准建立縣級自然保護區,2002年1月被市政府批准晉升為市級自然保護區。 在遼寧省寬甸滿族自治縣,有一個美麗的自然村―――紅桐溝。依山傍水的紅桐溝有著2000多位特別的“村民”―――美麗的鷺鳥,其中約70%是白鷺。據村里八旬以上的老人講,白鷺和村里人們作鄰居,至少有200年的歷史了。 每天清晨,青山綠樹間繚繞的薄霧還未散盡,裊裊炊煙才剛剛升起,棲息在叢林中的白鷺就開始一邊歡快地鳴叫,一邊成群結隊地飛出覓食。山上鷺鳴聲聲,山下的人們在田間耕種,宛若一幅靜謐怡人的水墨丹青。每年春季,成年的鷺都準時來到村後的山林中築巢繁殖。初秋,幼鷺出巢,膽子略大的小鷺偶爾還會在村民院子裡的樹上歇腳。 這裡的村民祖祖輩輩與鷺朝夕相處、和睦相伴,孩子們從小就被教育不要去掏鳥蛋。遇到有受傷的鷺,人們雖然知道大部分人類是無法餵活的,但仍要拿回家細心照料,期待發生奇蹟。即便是白鷺不幸死去,村民們也將其拿回山上埋掉。三年來,視白鷺為吉祥象徵的紅桐溝村民得到了兩個好消息:2002年,丹東市人民政府將紅桐溝劃為市級自然保護區;2004年,紅桐溝改名為白鷺村。 白鷺成了白鷺村的一個品牌和形象資源。村里的人都說:最希望、最幸福的事就是“一輩子有白鷺的陪伴”。 ①白鷺的優美身影是小村莊的驕傲 ②陽光鷺影下的小村莊 ③村里孩子們畫的白鷺是每家院牆上惟一的裝飾 ④世世代代,白鷺在這裡哺育後代 ⑤意外受傷的小白鷺,那雙求生的眼睛讓村民好心痛 ⑥每年4月末5月初白鷺們在這個小村莊經營“愛情” ⑦村民們已經習慣了伴著鷺鳴勞作 白鷺,東北方言稱其“長脖老等”(因其脖子長,總作等待狀),鳥綱、鶴形目、鷺科、白鷺屬國家二級保護珍禽。它每年春季姍姍飛臨遼寧,秋季翩翩飛去南方,依河而居。 紅銅溝白鷺自然保護區位於遼寧省丹東寬甸縣南部長甸鎮的白鷺村,地理坐標為北緯41°10′,東經124°20′至125°43′之間,佔地面積3360.4公頃,其中,有林面積1089.4公頃,水域面積2271公頃。空氣質量符合國家標準。植物資源有地衣植物2目16科146種;種子植物有2門91科386屬848種,浮游植物有5門46種。動物資源有:鳥類13目33科126種;兩棲類有2目5科9種;魚類有4目6科13種等等。2000年2月經寬甸縣政府批准建立縣級自然保護區,2002年1月被丹東市政府批准晉升為市級自然保護區。 在這裡每年的3-4月份都有數千隻遠道而來白鷺在此築巢、交配、哺育後代場面十分壯觀。青山傍綠水,白鷺伴農家,群鷺翩翩起舞,人鷺親如一家,這風景不知曾讓多少來此的遊客流連忘返。 在這裡還有一個關於白鷺的美麗傳說,據村上長輩們講,早在200多年前,紅銅溝這一帶森林茂盛,野獸成群,河流縱橫,魚蝦肥美,浦石河宛如一條玉帶轉了幾道彎後,逶迤百里流進鴨綠江。清朝初期,皇太極不忘家鄉,不忘祖宗,將寬甸這個滿族發祥地之一的地方封為皇家園林禁地。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即乾隆皇帝在位60年恰逢盛世,山東八仙故土蓬萊仙閣的鄒氏兄弟肩擔背扛,攜全家老小跨海來到這裡,見這里山清水美,土地肥沃,氣候迷人,又人跡罕至,便合計著是否就在此安頓下來。就在有人尚猶豫之時,見天上飛來幾隻仙鶴(白鷺),盤旋幾圈後鳴叫著落在了後山上,於是他們斷定,這里肯定是吉祥生財之地,便決定安居在此。鄒氏兄弟幾代繁衍生息,便有了鄒家堡子,也就是現在的紅銅溝,白鷺也由當時的幾隻到現在的幾千隻,並增添了蒼鷺等新的家族。 據村中近百歲的老人講,上世紀30年代,當時有上萬隻白鷺在此築巢。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暴發,這裡曾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總部的一個後方指揮所,由此也遭到美國飛機的多次轟炸。大白鷺在遭到了天災人禍之後,經過半個世紀的輪迴,於近幾年開始大批前往此地。這里山青水秀、遠離城鎮、水資源充分,加上近幾年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也促進了當地生態環境的整體好轉。當地政府為開發旅游資源,2003年秋天在這裡修了公路。丹東市市政府在村鎮合併時特意將紅銅溝改名為白鷺村。白鷺在白鷺村的棲息地已被當地林業部門列為保護區。 離白鷺村口五、六里地遠的地方,有一棵被當地人稱作神樹的老槐樹,據考證有700多年的歷史。進入村口遠遠望去青山間數千隻遠道而來的白鷺在林間嬉戲,彷彿是六月裡的雪花,把遊客一下帶入了鳥語花香的林間仙境。 這些白鷺每年雨水(節氣)時就會準時飛到這裡,到立秋時又會飛走。看白鷺一年最好的時節是春天,一天最好的時節是早晚兩個時段。這裡的白鷺,每年要經過日本、韓國、朝鮮到達我國丹東,然後部分白鷺經盤錦、吉林向海,到達黑龍江扎龍濕地保護區。一少部分大白鷺繼續北上,到達俄羅斯貝加爾湖。它們要與大自然做頑強的抗爭,才能最終到達目的地。 每年的6月份,正是白鷺、蒼鷺的出巢期,小傢伙們在父母的經心哺育下,經過40天的成長,就可以進行短距離的飛行,再經過20天的鍛煉,就可以跟隨父母遨遊世界。但這個過程也極其殘酷和嚴峻。每窩白鷺一般產子3-6只,但最終能順利成長為成鳥的只有一二隻,它們多因天災人禍而半途夭折,有的大白鷺外出捕魚時身亡,那麼它的孩子將會全部死亡。有的小白鷺從四五十米高的樹上掉下,它面對的將還是死亡。大風會讓它們死亡、暴雨也會讓它們死亡。它們的生存環境之殘酷是我們人類難以想像的,願每一個人都去珍惜我們的環境,去愛護我們身邊的一切生命。 這些白鷺主要是到附近的蒲石河去捕魚蝦,在河邊可以看到大群的白鷺排著隊,整齊地站在河邊,看到魚時,它們就會沖向獵物..... .山上的映山紅簇簇奪目,清澈的河水肆意流淌,沙石岸邊開著各色野花,水中有野鴨遣倦徘徊,數隻白鷺在河面上點綴著生機,春(秋)水長天遠山共一色,好一派美麗盎然的自然山水世界! 在白鷺的繁殖期,山上一大片的鷺巢露天而建,有幾棵樹上竟然一樹就建十幾個,仔細觀看這些小巢,都是用枯樹枝築成,有新搭建的,也有往年建的,有大一點的,也有很小的。每個樹窩窩裡的小巢,都有白鷺的“未來孩子”在慢慢的等待媽媽的孕育。還有一部分小鷺已經誕生了,毛茸茸的,極為可愛。小鷺媽媽精心的挑選著食物一口口不厭其煩的餵食著小鷺。鷺的食物來源於山下河水中的小魚小蝦,白鷺每天天一放亮就飛去小河裡尋覓食物的。一般窩裡會留下一隻孵蛋,另一隻出去捕食,把捕到的食物送回來給另一隻吃,一天要來回幾次。 在山林的西南坡居住著一群蒼鷺,它們是在闖入白鷺的“領地”,經過多次“戰鬥”,被白鷺最終依靠數量上的優勢擊敗後,遷居到山林的西南坡居住的。 當遊客遠望一隊隊的白鷺從遠出覓食歸來,尖尖的綠色嘴巴,長長白白的頸部,一雙黃色的長腿緊緊的收在腹部,飛行的身軀傲然而雄健。在當地居民的眼裡,白鷺就像他們的家人一樣,在這裡游客會由衷地感到大自然的原始,萬物的律動,白鷺的真情以及鄉村民風的純樸。
未有提供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