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石泓寺石窟

延安市

0.0評分

來自 0 條用戶點評

0人去過

|

0人想去

我去過 我想去

背景簡介

石泓寺石窟又稱川子河石窟,位於延安市富縣城西65公里直羅鎮川子河北岸。始建於隋代大業年間(公元605~617年),唐、宋、元、明歷代斷斷續續建造了一千餘年,最後建成石如刀​​切,分佈於東西長約70米、一字排列的大小七個洞窟。 主洞前有木結構三開間二層樓房。樓前接寺院,院門正上方雕刻有“石泓寺”匾額。1號窟,窟平面呈長方形,近窟後壁及左右兩壁處闢有壇基,去基正面為釋迦、老子、孔子造像,窟壁有明嘉靖年間(公元1796~1820年)題記,記載此窟為“三教洞”。2號窟,窟平面為長方形,壇基上為一佛二弟子像,窟東壁開龕,內雕一佛二菩薩,龕旁有題記,“宋開寶二年,李庭寶造釋迦牟尼佛、菩薩共三尊”。西壁有宋開寶二年的造像銘一處,窟口左右兩側各浮雕一尊護法天王像。3號窟,窟平面為長方形,內基上為一佛二菩薩二弟子像,東側菩薩背屏上刻有宋開寶元年(公元968)敦士元等3人共造菩薩像題記。東壁有兩龕相連,內有佛、菩薩五尊,旁有唐咸通五年(公元864)鄭君雅造像題記,並有唐咸通三年(公元862)陳公造像題記一處,4號窟,平面呈方形,中央佛壇上有文殊騎獅圓雕造像一尊,獅道前有一馴獅崑崙奴。窟兩壁開二龕,共造像三尊,龕旁有後周顯德元年(公元954)造像題記三處,窟口左右兩側各浮雕一尊金剛力士像。5號窟,平面呈長方形,窟內結構與2、3號窟基本相同,西邊與第6號窟相通,內有隋大業二年(公元606)、唐景龍年間(公元707~709)、唐貞元二年(公元786)造像題記。6號窟,規模最大,雕像最多,為主窟。窟前有三開間兩層木構大殿一座,窟平面略呈方形,窟寬10.4米,進深10.65米,高5.35米。窟中央鑿石成基,壇基四角各有1根連頂接地石柱,壇基正面造像為一佛二弟子,釋迦佛結跏趺坐於束爺蓮鬚彌座上。佛通高3.45米,其中座高1.59米。釋迦佛上方窟頂藻井裝飾華麗,刻有“釋迦如來”、“秀花供養”8字。釋迦佛左側侍立弟子迦葉,右側侍立弟子阿難。壇其東側石柱間,為文殊菩薩,結跏跌坐於仰蓮束腰須彌座上,須彌座中央刻獅首。石柱四壁均滿刻佛、觀音、羅漢及小千佛像,數目達3305尊,主要造像均妝彩。窟內所見題記有唐貞元年(公元785)、二年(公元786)、金皇統元年(公元1141)、二年(公元1142)造像題記。7號窟,平面呈梯形,內壇基上有佛像20尊,窟頂有八角藻井,浮雕有和二龍戲珠紋圖案,另有龍蛇鳳麟及花草紋圖案,此窟為明、清時開鑿。 石泓寺石窟年代之久、規模之大、造像之多、雕刻之細遠近聞名。明嘉靖延安知府劉汝作詩讚曰:“飛閣撐雲賤,清泉繞茂林”“丹崖雙綠水,梵室倚蒼峰”。現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延安市富縣城西65公里直羅鎮川子河北岸

特色

未有提供

標題

背景簡介

特色

開放時間

交通

電話

溫馨提示

門票

其他

認證碼: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