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李鼎銘陵墓

榆林市

0.0評分

來自 0 條用戶點評

0人去過

|

0人想去

我去過 我想去

背景簡介

李鼎銘遺骨1947年從綏德義合鎮遷回故鄉桃花峁村麒麟山安葬,人民政府1959年為其重建陵墓。 墓地設墓塚、紀念碑、圍牆、大門,紀念碑刻有林伯渠、習仲勳的題詞。1987年,對墓地複修維護、綠化;並在鼎銘小學設“李鼎銘事蹟陳列室”。    李鼎銘鑑於以往所讀史籍和陝北民情,認為歷代的冗兵冗官現像都是致困之源,在小組討論中便主張裁減軍隊和政府機構。當時,正值日蔣對邊區實施雙重威脅之際,有人馬上批駁這一意見,甚至上綱說會把鬼子引來。身邊的士紳代表也勸他不要出言招禍。性情耿直的李鼎銘卻說自己出於誠意,不怕出言招禍,還聯合其他十名參議員提出了財政問題的提案,建議“政府應徹底計劃經濟,實行精兵簡政主義,避免入不敷出經濟紊亂之現象。” 看到這一提案後,有人聯繫李鼎銘本人的成分,認為他是別有用心。毛澤東卻說不管誰提出的意見,只要對人民有好處,我們就照他的辦。李鼎銘發言後,毛澤東帶頭鼓掌,並走到台前說,抗戰初期採取精兵主義當然是不對的,現在情況不同了,我們的大機關和不精幹的部隊不適合今天的戰爭環境。由於有毛澤東的稱讚,李鼎銘的意見不僅得到採納,他本人在這次會上還當選為陝甘寧邊區政府副主席,後來又繼續當選,一直擔任到去世。 中共中央向各根據地推廣了精兵簡政的政策後,經濟狀況很快得到好轉。陝甘寧邊區的政府人員精簡了三分之一,軍隊和機關學校又開展了大生產,連毛澤東等領導人都分配種地繳糧定額,周恩來也參加紡紗。此時,李鼎銘已年過六十,政府不讓他幹體力活。他卻經常下鄉,提倡多種洋芋並推廣養蠶,使農民以多種經營改善了生活。 李鼎銘從少年起便學中醫,他到延安任職時,當時城內的醫生基本都是投奔到解放區的西醫。因受國民黨政府在醫務界一味崇洋的影響,大都對中醫持鄙視和反對態度。李鼎銘到毛澤東住處匯報工作之餘,二人也談起醫務界的這一情況。毛主席說自己在長征中患下風濕性關節炎,吃多少西藥仍不見效。李鼎銘把過脈後,說吃四副中藥就好了。中藥送到楊家嶺後,中央機關的醫生反對他服用,毛澤東卻堅持把藥吃了。結果疼痛消失,胳膊活動自如。隨後,毛澤東又請李鼎銘為自己醫治胃病,並在診治中詢問對邊區醫學發展的意見。李鼎銘結合自己的體會說,中西醫各有長處,只有團結起來才能求得進步。毛澤東對此深表讚許。經毛澤東建議,邊區中醫研究會成立,李鼎銘還兼任了中醫訓練班主任。 擔任了邊區政府的領導人後,李鼎銘希望在國統區任職的長子能夠回來。然而,在邊區被包圍的情況下很不容易。邊區政府採取了辦法,終於使他的長子全家通過封鎖線回到陝北。國民黨準備進攻邊區時,他在大會上激動地說:“我年雖六旬,已決心同共產黨患難與共,休戚相關!”1947年春從延安撤退時,他時而拄棍,時而騎毛驢,隨機關的同志們在山間跋涉。許多年輕人看了都肅然起敬。因輾轉顛簸和戰時條件艱苦,同年末,他突然病逝。毛澤東和邊區政府都送了挽詞,米脂縣桃鎮小學也被命名為“鼎銘學校”,以資永遠的紀念。 陝北高原自明清以來因嚴重的水土流失等生態環境破壞,成為國內最貧困落後和封閉的區域之一。這裡的許多有識者卻出於特有的文化底蘊,仍努力追求真理和嚮往新思想,李鼎銘就是一個突出的代表。 歷史證明,代表封建土地制度的中國鄉村的豪紳地主是民主革命的阻力,然而士紳中的某些個人經過先進思想的影響,仍然可以站到革命陣營來。

特色

未有提供

標題

背景簡介

特色

開放時間

交通

電話

溫馨提示

門票

其他

認證碼: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