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伊闕佛龕之碑

洛陽市

0.0評分

來自 0 條用戶點評

0人去過

|

0人想去

我去過 我想去

背景簡介

伊闕佛龕之碑”也叫褚遂良碑。在龍門西山賓陽中洞和南洞之間,通高約5.00米、寬1.90米。關於該碑的記載,最早見於宋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歐陽修的《集古錄》和趙明誠的《金石錄》。據這兩本書所言,該碑原為開鑿賓陽洞的造像碑。到了唐代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在碑上重刻唐太宗第四子李泰為母親長孫皇后開窟造像的發願文。此文由中書侍郎岑文本撰寫,諫議大夫褚遂良書丹。共計一千六百餘字。字體清秀端莊,剛健有力,是初唐楷書的典範。褚氏少時從虞世南學書,後又師法王羲之,頗得羲之書體的精髓。他同歐陽詢、薛稷、虞世南並稱為“初唐四家”。 《伊闕佛龕之碑》亦稱“褚遂良碑”。篆額題《伊闕佛龕之碑》。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刻於河南省洛陽龍門石窟壁賓陽洞內。這裡因伊水東西兩岸之香山和龍門山對峙如天然門闕,故古稱“伊闕”,隋唐以後,習稱龍門。《伊闕佛龕之碑》通高約5.00米、寬1.90米。由中書侍郎岑文本撰文,諫議大夫褚遂良書。字共三十二行,滿行五十一字。計一千六百餘字。碑文主要記述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為其母文德皇后長孫氏死後做功德而開鑿,太宗末年李泰與太子李承乾爭奪太子位,李泰借為母親開窟造像做功德,實有獲得太宗好感,為自已撈取政治資本的目的。這通碑原應為北魏所雕的賓陽中洞的造窟碑,到了唐代李泰為節省費用,竟就勢磨去原有碑文,又重新雕刻成唐碑的。關於該碑的記載,始見於宋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歐陽修之《集古錄》及趙明誠之《金石錄》。 《伊闕佛龕之碑》是早期傳世褚書的代表作。為目前國內所見褚遂良楷書之最大者,字體清秀端莊,寬博古質,是標準的初唐楷書。此碑雖說是碑,實際上卻是摩崖刻石。兩者功用相同,都是為歌功頌的。但在創作時條件不同,一個是光平如鏡,而另一個則是凹凸不平,書寫的環境也不會那麼優游自在。於是,摩崖書法的特徵也就不言而喻。因無法近觀與精雕細琢,於是便在氣勢上極力鋪張,字形比碑誌大得多,舒卷自如,開張​​跌宕。正是在這一點上,像漢代的《石門頌》、《郙閣頌》、《西峽頌》,它們氣度之開張,韻致之飛揚,自然拙樸,即使是如《禮器碑》、《乙瑛碑》、《史晨碑》等真正的碑誌精品也無法比擬,褚遂良的《伊闕佛龕碑》,正是這樣一種典型的摩崖書風。 傳世墨拓以明代何良俊清森閣舊藏明初拓本為最佳,拓工精緻、字口如新;比《金石萃編》所載猶多五十餘字,曾經清代畢瀧、沈志達、費念慈等遞藏,現藏北京圖書館。有影印本行世。

特色

未有提供

標題

背景簡介

特色

開放時間

交通

電話

溫馨提示

門票

其他

認證碼: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