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洋瀾湖

鄂州市

0.0評分

來自 0 條用戶點評

0人去過

|

0人想去

我去過 我想去

背景簡介

洋瀾湖古稱“南浦”,又名南湖、長湖,位於市區東南。因湖之南側曾建過一座“洋瀾寺”,故得名“洋瀾湖”。 洋瀾湖水終年碧綠,四圍崗丘擁翠。站在西山遠眺,恰如一面澄明的巨鏡,點點漁舟,如在碧琉璃上滑行。偶有微風指過,卻又波光粼動,山影醉搖。南岸的蓮花山,恰似金蓮浮水,正欲款款渡湖而來。 舊時,洋瀾湖水域遼闊,我數千畝。原為三國時吳王武昌宮禦花園的一部分。南朝才子江淹曾在《別賦》中寫道:“春草碧色,春水綠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宋祝穆《方輿勝覽》記載:“南湖舊名南浦,江淹別賦'送君南浦'即此。”五百多年以前,南湖煙柳如畫,碧荷接天,菱花吐艷。一閏面目清癯、神情瀟灑的詩人曾駐足湖岸,面對溶溶花日,興致勃勃地吟誦:“湖山新雨洗炎埃,萬朵青蓮鏡裡開,日暮菱歌動南浦,女郎雙槳蕩舟來”。此詩把南湖描畫得生機盎然,彷彿茶香撲鼻,沁入心脾。 這位詩人便是元末避亂於鄂州的丁鶴年。他生於元朝元統3年(公元1335年),回族後裔,早年隨父官武昌(即今鄂州),亦自稱為“武昌人”。史載其“秉姿卓迥,賦性衝潔”。因其事父母甚孝,故世有“丁孝子”之稱。元末戰亂頻繁,丁鶴年避之浙江之四明山,後歸老鄂州南湖。晚年學佛,卜居洋瀾湖畔,明永樂24年(公元1424年),卒葬於西山寒溪寺後。 洋瀾湖的春景和雪景也同樣迷人。春天垂柳指堤,岸草青青,白鷺點點,掠過錦緞一般的湖面,蕩起一圈圈柔藍色的漣漪。遠處水天一色,下網的漁舟在空明中草藥移動,彷彿一幀曠遠而寧靜的寫意畫。清詩人萬虞愷寫道:“散步湖天晚,悠然生遠心。望隨江樹盡,懷逐海雲深。游魚漾春水,歸鳥喧暮林。芒景依依入,徘徊正可吟。”到了冬天,山影的輪廓分外清晰,洋瀾湖更顯出“天然去雕飾”的特色。片片潔白的雪花洋洋灑灑地飄落湖面,卻又悄無聲息地溶入水中。一隊隊烏鴉在空中盤旋,轉眼間又消失在無垠的雪幕深處。當蓮花山變成一座銀白的玉雕時,湖畔的幽林小徑,便增多的踏雪尋梅的遊人。 南門塔座落在洋瀾湖之北,在南浦路南端東側,面對市工人文化宮金碧輝煌的門樓。其正名為“文星塔”,或“文峰塔”。此塔原為明嘉靖年間武昌知縣諶謙與教諭朱瓚築建,後廢圯。清康熙7年(公元1668年)知縣熊登易地重修。相傳此塔建成之後,武昌文風熾盛一時。清孟振祖有文記其壯觀:“勢插層雲,銳摩天際。若虹橋渡漢,雲路可通;若長鯨吸霧,不云而起。登斯塔者,聯八座之星辰,依閶闔之日月”。 洋瀾湖北岸,舊時還有一座鳳凰台,台上銀杏參天,史載台為孫權所築,黃龍元年,有鳳凰棲止其上。孫權曾與周瑜、魯肅在這裡確定建都大計。台上還有一座“古鳳鳴寺”,相傳魯肅曾書額刻石於其上。千百年來,每當春晨秋夕,輕煙薄霧繚繞於古寺銀杏之間,故有“鳳臺煙樹”之稱,亦被收入“鄂城八景”。 洋瀾湖不公有著煙波浩渺、四時變幻不同的迷人景色,湖中還盛產菱、藕、鮒(鯽)魚,其風味尤美。宋《太平御覽》中記述:“武昌長湖通江夏,有水,冬則涸,於時靡所產。陶太尉立塘以遏水如此,常自竭,因取瑯琊隔湖魚菱以著湖內。菱甚甘美,異於他處所產,鮒魚乃長3尺。” 陶太尉,即晉武昌太守陶侃。他曾築堤蓄水,並從外地移來魚、菱植於湖內,造福於民。至於鮒魚也能長到3尺,大約是有些誇張的說法。 過去每當夏曆六七月間,洋瀾湖中的新荷藕嫩菱角上市,妙齡村姑荷擔沿街叫賣,聲音甜潤動聽,大街小巷頓時清香四溢。今天的洋瀾湖,不僅是年產鮮魚80萬千的鄂州市重要的商品魚基地,並早已列入城市濱湖風景遊覽區的和重點開發規劃之中。 洋瀾湖風景區現有面積580多公頃,其中水面約佔三分之二,為內陸淺水湖泊。陸地多為小崗丘,主要集中於南岸。曲折的湖岸,線構成有利於植物生長的優美自然環境。南岸北岸皆有林場,終年綠樹蔥鬱。 洋瀾湖最佳旅遊季節 洋瀾湖水終年碧綠,四圍崗丘擁翠,適合一年四季遊玩。

特色

鄂州“東坡餅”,又名空心餅、千層餅,是為紀念蘇東坡而命名的。空心餅講究圓、黃、酥、脆,呈凸狀小山包形,層層扁條盤繞著小山頂,既不能折斷,又不能虯曲一起串換位置。置於瓷碟中,撒一層白砂糖如一座金黃色小山包上撒滿白霜。食之油而不膩,焦脆爽口,透出一股淡淡的幽香。

標題

背景簡介

特色

開放時間

交通

電話

溫馨提示

門票

其他

認證碼: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