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觀音閣

鄂州市

0.0評分

來自 0 條用戶點評

0人去過

|

0人想去

我去過 我想去

背景簡介

鄂州市小東門外大江中,有一座巨礁,蜿蜒如龍,此即“龍蟠磯”。相傳孫權定都鄂州之前,黃龍蟠臥,積日方去,故又名“蟋龍石”。它與東面江岸的“鳳凰台”遙相呼應,並稱“龍蟠鳳集”,正應帝王定都祥瑞。蟠龍翹首西望,“萬里長江第一閣”觀音閣即雄踞龍首之上。 觀音閣長24米,高14米,以紅石青磚砌就,與龍蟠磯巧妙地融為一體,顯得雄峻巍峨,氣勢磅礴。千百年來,它飽經風霜,縱覽長江。每到汛潮,水漫樓閣,只剩高層窗口,甚至只剩那簷牙、龍吻、中亭在浩淼長江水之中。狂濤巨瀾曾使多少名樓華構席捲而去,然而,“中流砥柱有蟠龍”(清人官文詩句),汛期一過,水落石出,它又橫空出世,威鎮江心 閣身正壁鐫有”觀音閣”三個遒勁的大字。進閣正門石碑上刻的“龍蟠曉渡”四字,出自清代官文手筆。 閣內自西向東,分別是觀瀾亭、東方朔殿、觀音殿、老君殿和純陽樓。觀瀾亭上,俯瞰江流,勝景憂宏;三重殿裡,仰瞻前賢,文章彪炳。純陽樓上呂洞賓正酣燃大睡,遊人至此,莫不止步屏息,會心一笑:如此蓬萊仙境,獨此公得其所哉? 鄂州故老相傳,古時候觀音閣能隨潮漲落,龍蟠磯上原有兩個凹口,說是“神鱉”的兩隻巨眼,一個出油,一個出鹽。後來,閣中一位貪心的道人拿鑿子把凹口的口徑擴大了數倍,希望出更多的油鹽。不料,把神鱉的兩眼戳瞎了,再也不出油鹽了,觀音閣也不能隨潮漲落了……。這個故事流傳了幾許春秋,也無法確考,但只要觀音閣存在,它大約還會世代相傳,給後人以啟迪。 觀音閣下半部那如同船舷樣的孤形石,既減緩水勢,又順勢洩流,任憑江水拍擊咆哮,總是穩於泰山。古代鄂州工匠對流體力學的奇妙運用和那風格獨特的造型藝術,使多少建築專家駐足留連,讚歎不已。 石牆上的幾棵古樹,原已枯萎縮多年,近年竟死而復生,正舒展著嫩牙初吐的新枝,擁抱春的到來。閣中的那一口老井,自古水清見底,水位要高出江水數尺,令人稱奇。這老井、古樹和神鱉眼,被稱作觀音閣“三趣”。

特色

未有提供

標題

背景簡介

特色

開放時間

交通

電話

溫馨提示

門票

其他

認證碼: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