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
位於東南濠河之濱,由生於、葬於南通的名士張謇先生於一九○五年創辦,是中國最早的博物館,是國務院公佈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她位於風光旖旎的東南濠河之濱。人們稱譽說:南通環城的濠河,有如一條翡翠項鍊;博物苑,就是這項鍊上的一塊珍貴的寶石。 一九○三年,張謇東渡日本考察,對日本的博物館發生了很大的興趣。一九○五年,正當清政府宣布廢除科舉,興辦學堂之時,他分別上書洋務派重臣張之洞和新成立的學部,建議在北京創設合圖書,博物二館為一體的帝室博覽館,並進而逐步推廣到全國各省、府、州、縣。在《上南皮相國請京師建設帝室博覽館議》和《上學部請設博覽館議》這兩個重要文獻中,張謇就博物館的性質、任務和各項具體問題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張。這說明了他的理想和遠見。但是,他的建議沒有被清政府採納,於是他親自動手,在南通作示範。博物苑,有中館、南館、北館三座主要建築,用以陳列自然、歷史、美術、教育四部標本、文物。苑內廣植樹木花草,多有各地名種,並飼養少數動物,以丹頂鶴等禽類為主。還有花竹平安,藤東水榭,味雪齋,相禽閣,國秀亭,和假山、水池等園林建築設施。她是中國古代苑圃館與近代博物館的結合,既有民族特色,又有科學內容。張謇把她命為苑,就含有苑圃、園林的意思;並且意味著:這裡是文化薈萃之處。現在的南通博物苑,是一所地方綜合性博物館,同時也是一座具有特色的文化公園。苑內中館、南館、北館都還是八十多年前的建築。此外保存的原建築設施,有東館、藤東水榭,國秀亭、假山,水池、水塔等。解放後新建的,有盆景展覽室、臨河茶樓、河心亭和濠上曲橋,以及兒童遊樂設施。博物苑重建以來,努力蒐集抗日戰爭中散失的藏品;同時在本市和所屬六縣范圍內,廣事徵集出土的和傳世的文物。許多地方人士和收藏家向博物苑捐贈了文物,藏品總數已大大超過抗戰前。 在出土文物中,海安縣青墩出土的大量新石器時代遺物,最為世人矚目。青墩遺址是南通博物苑的考古人員在一九七六年發現的。經碳素測定,該遺址距今五千年以上,這在南通地區是前所未有的新發現,青墩出土的麋鹿角上的某些刻劃紋,經專家研究,被認為是迄今所發現的最早的卦畫,可以據此探尋"八卦"的起源。博物苑對青墩及其附近出土的麋鹿骨、角的蒐集和研究,還證實了西晉張華所著《博物誌》中"海陵縣多麋"的記載(古海陵縣治在今泰州、海安是其東境),這一發現、受到國內外專家的重視,從而導致了麋鹿從國外引進,回歸蘇北,並在大豐縣建立了麋鹿保護區。 現在博物苑的南館、中館均陳列歷史文物,南館樓上懸持著張謇先生於創苑時手書的板刻對聯:"設為庠序學校以教,多識鳥獸草木之名" ,這說明了創苑的宗旨。樓下懸掛了張先生的巨幅照片。南館陳列的歷史文物,以地方性的為主;也陳列了建苑初期文物之倖存者。如清末大臣,收藏家端方所贈青銅器等。對歷史名人,陳列中多予表彰。如民族英雄文天祥(曾在南通渡海),抗倭英雄曹頂,辛亥革命烈士白雅雨等的事蹟,在陳列中均有反映。南館外面,陳列大型文物,重建的古象亭中,有明代銅鑄的天后(即媽祖)和玉皇像。還有明墓出土的整石雕成的石槨。建苑初期的石人(翁仲)石馬,雖遭破壞,但仍保存著。 博物苑的西館、陳列自然標本。其中最令人注目的,是長達十米的鬚鯨骨架。凡早年參觀過博物苑的,都會對那呂四出土的鯨骨架留有很深印象但那已在日軍佔領期間毀壞。現在陳列的,是七十年代在東台縣瓊港海濱採集製作的。
海門提湯羊肉海門山羊以肥嫩鮮美著稱,海門提湯羊肉在清末明初即負盛名。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