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市
嶺南園林與北京的皇家園林( 頤和園) 、蘇州的江南園林( 拙政園、網詩園等) 並稱中國古典園林三大體系. 粵暉園是嶺南園林的代表傑作, 是全國最大的私家園林. 粵暉園佈局精妙, 將嶺南園林傳統藝術與現代審美情趣融合於一園. 樓館、亭台、水榭、曲廊、石橋、假山等108 個園林景點, 蘊含著清雅別緻的嶺南古建築風格, 掩映於青翠欲滴的古樹名木之間, 曲徑通幽, 步移景異. 一條條清凌凌的小河在園中回環縈流,將園內各景點串聯起來,水隨園轉,園因水活。庭院深深,荷風四面,楊柳輕垂,極具唐詩宋詞之深遠意境。園內巧引東江之天然活水,河、湖、溪、澗等水域面積240 多畝,約佔總面積百分之三十,碧波蕩漾,極盡婉柔。蘩文館是園中的主體建築,面積一萬多平方米,為嶺南仿古樓閣之冠,珍藏著嶺南文化藝術瑰寶。南韻館則是古典劇場,可聆聽傳統粵曲的天籟之音。五元坊、詩廊、歸水橋等眾多景點,工藝精湛,富於嶺南文化氣息。粵暉園不僅是一座景色秀麗的嶺南園林,也是一處集嶺南民俗風情、嶺南古建築藝術、園林藝術、雕刻藝術、戲曲藝術、珍藏藝術於一體的珍貴的文化寶地。來粵暉園,品鑑嶺南文化藝術,探尋你的嶺南文化淵源,展開一次喜悅的文化之旅! 東正門是粵暉園的主入口。中間正殿為雙重簷建築,通面闊約32.6米,通進深約18.9米,高約17米。其體量、權衡均是以明清建築進行設計的,加之斗拱、梁、柱均飾以和璽彩繪,更顯富麗莊嚴。正門兩側廂房由廊與正殿相連接,圍成一個寬敞的門前廣場。廂房雀替、額枋(柱間下層梁)等也飾以旋子彩繪。“東正門”外南北以廊和廂房組合,其間設園圃小景,園圃由圍牆與園內大景點相隔,自成景點。北廊園圃設有奇石,四時嬌花,南廊園圃散植花樹,幾枝翠竹,清雅異常。1200米圍牆,以獨特的螻蜂巢(蜂窩斗拱)承托,也是粵暉園所特有,是粵暉園一大建築風格。 蘩原為水草茂盛之意,引申則有繁榮、興盛之意。粵暉園中的蘩文館是全園規模最大、功能最多的仿古樓群,由門廳、廂房、玉紙堂、附樓、清風廊、明月廊、觀日亭、賞月亭、椽筆閣、墨華閣、蘩文館構成。作為是粵暉園建築群的主體中心,依次佈置三座主樓和東西對稱的跨水復廊連成一個整體,組成一個傳統的三進四合院,聳立在綠樹叢中,四周伴之於小溪環繞,富於水鄉風情。整個樓群採用365根圓柱建成,寓意著一年365天,天天如意。蘩文館,是粵暉園嶺南文化藝術館的展示中心,主次井然有序,高低錯落有致,氣象雄偉莊重。融民族傳統、地方特色和時代精神於一體。館區佔地面積10000多平方米,集收藏、展示、學術研究於一身。 珠三角水鄉,河湧交錯,水網相通,各式各樣的橋無數。要說秀雅古樸,雄渾大氣,自然要數粵暉園內十八座橋了。若論規模,特色,氣派,當以歸水橋為首。歸水橋一橋分兩湖,把印月湖和無香湖分隔於東西。五亭通南北,把紫煙崖與月湖 居連接,橋面寬闊可通汽車,橋上別出心裁的建造呈“器”字型佈局的五個橋亭,略似揚州瘦西湖的五亭橋。但歸水橋更加雄奇,壯美。空中俯瞰似一朵大而美麗的怒放蓮花,盛開在印月、無香兩湖中間。其風格既有嶺南之秀,也有江南之雅,更具北方之雄。 粵暉園,園因水活,水隨園轉。園中水網貫通,園內水道經無香湖通印月湖,印月湖之水通過三個水閘引入、流出東江。東江潮水漲落必經五亭橋,故名之“歸水橋”。站在歸水橋上,東望無香湖,湖中畫舫來往穿梭,綺玉軒、泛花港、遠韻堂、瀠波苑盡收眼底,一覽無遺。時有微風拂面,頓覺衣輕發爽,飄飄然如臨仙界,如入仙境。西望印月湖外之東江,水天一色,美不勝收。若在傍晚時分,站在泛花港望歸水橋,落日餘輝把整個歸水橋映得金光燦爛,落霞從橋孔透入,好一幅“歸水夕照”啊! 南韻館是一座極具典型的嶺南建築風格的中型歌劇院,因其為追求現代歌劇院的音場效果,設計別出心裁,故而有別於其他嶺南古建築。正面仰觀,山牆呈鑊耳狀,兩邊配以飛簷翹角,雄偉中突顯秀美;側面觀之,以八階迭級而上,其狀如金鰲出水,昂首面南;中間五迭其上盝頂屋面之翹脊,形似牛角,又如金鰲之飛翅。青磚素瓦,仿清花窗,配以包台植奇花異草於其間,更顯娟秀而明麗。其風格獨特而又與整個粵暉園渾然一體,惟妙惟肖,實為當今嶺南建築不可多得的傑構也。 館內分上下兩層,底層為觀眾席,能容納近2000人同時觀看表演。二層已被開闢為東莞粵劇戲曲博物館。由於南韻館獨特的造型,內部採用現代歌劇院的設計及音場效應,取得了極佳的音色效果。 南韻館右側為頤樂廣場,廣場遍植古木紅棉,周邊設躺椅及各類娛樂設施。廣場西邊建一露天舞台—天照舞台,舞台時有歌舞表演,精彩紛呈,熱鬧非凡。遊客或坐或站,或參與其中,載歌載舞,一片歡聲笑語;或閒躺其側,清茶一杯,閉目擊節,賞南音粵韻,亦是人生之一大快事。廣場西面,與南韻館遊廊相連的綺玉軒,整體造型別緻,鑊耳山牆的四邊對稱佈局,更顯八面玲瓏。正好與南韻館一雄一秀遙相呼應。軒外臨湖之望台,憑欄遠眺紫煙崖、歸水橋、泛花港遊船碼頭、遠韻堂等周邊景物映入水平如鏡的無香湖,一片雄山秀水,盡收眼底,交相輝映,讓人心曠神怡,留連忘返。 紫煙崖宛自天成,高聳的石山飛峙江邊,山花藤蔓、野果古樹點綴山間;翠柏蒼松、崖洞崖壁,瀑布流泉。此山外觀是天然石山,內利用多層結構雕塑成岩洞、溶洞相互連通,巧妙利用地底建成水處理池,循環水系池,頂部為“天池”,沿著山崖小道時而上行,時而下逆,又有暗河由石橋連通,半山腰有山洞通往石岩平台,向下看若臨萬丈深淵,驚心動魄。當日落紫煙,紫煙氤氳,映出一彎彩虹時,更是醉人。紫煙崖之南一飲品街——芙蓉軒。“茶熟酒溫適來嘉客,花香月朗定有新詩”,游至酣時,何不到此小酌三杯。 中國的科舉制度源遠流長,其始於隋唐,定型於明清。有1200多年的歷史,在這1200多年的科舉史中可謂人才輩出,星光璀璨。眼前我們所看到的五元坊可以說是一條完整的龍門之路。這五座坊,面闊七米五十六,通高九米,採用清朝皇家建築比例,顯得氣派莊嚴。坊兩側巧妙設置水流沖激而下,其中養殖錦鯉,時有錦鯉朔流而上,可謂魚躍龍門,蔚為壯觀。坊間舖有地磚,其上雕以祥雲朵朵,寓意平步青雲,步步高升。 五元坊第一座為“解元坊”,秀才參加鄉試奪魁者為解元。第二座為“會元坊”,舉人參加京城會試中頭名即為會元。我們廣府家喻戶曉的明弘治十年(1499年)狀元倫文敘便是考取會元後,連試連捷,又在殿試(又 稱廷試)折桂高中狀元。倫文敘雖壽47,屬英年早逝,然教子有方,他的三個兒子均中進士,而且長子中解元、次子中會元、榜眼,時稱父子“四元四進士”傳為佳話。第三座為“狀元坊”,貢士參加殿試後就成為進士,其中一甲有三名,第一名為狀元,第二為名榜眼,第三名為探花,俗稱三鼎甲。唐朝封開人莫宣卿17歲高中狀元,不僅是嶺南第一狀元,還是中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狀元。歷史上廣東共有文武狀元十二人,其中文狀元九人,武狀元三人。第四座為“士元坊”,中了狀元便入翰林院,在翰林院經多年考核,又以翰林出身外放府、州為官,歷練多年政績政聲俱佳者擢升“大學士”。如宋朝有“龍圖閣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是為“士元”也。第五座為“興元坊”,內閣學士為皇帝近臣,功高者,封侯拜相,輔國興邦,稱為“興元”。 由2006年起,我們將把每年廣東省高考狀元的名字刻在五元坊柱兩旁的漢白玉石上,以示金榜題名,激勵後學。 荷花池位於蘩文館以北、水簾洞以南、蘭薰苑以西、榕蔭水道以東,由蓮花廊分隔成兩部分:西面稱沐蓮池,東部稱浴荷池。浴荷池北端有兩座典型嶺南小築,設撫琴檯面對,是為曉音室(西)、曉琴室(東)。兩室為硬山頂鑊耳山牆,三面環廊,磚砌琉璃瓶柱欄河,二重柱布列,中間設茶座。曉音室西由荷曲橋與蓮花廊相連。每當月夜,池中水霧纏繞,層層玉盤承金露。若再引得清風送來陣陣幽香,沁人心脾。“嶺南秋雨細如絲,水墨雲天染碧池。最愛田田蓮葉上,晶瑩珠露惹相思”,何其詩意! 花塢遍植春鵑、夏荷、秋桂、冬梅以示四時花繁似錦,每季不惆悵,是賞花的最佳處。徑繞花樹,路面鋪百花圖案,漫步其上,則流連於天地花香之中,怡然自得。人繞花轉,花為人開。在百花叢中,卿卿我我,情意綿綿。 無香湖外接東江,內連粵暉園水道,湖水澄淨,清澈見底,水流緩緩,明麗歡快,因名之以無香,取其真水無香也。湖四周花草修竹,湖中養殖錦鯉,每當陽光照耀湖面,波光粼粼,湖中時有錦鯉追逐嬉戲,真是人間美景。來到這裡,心靈在這歸於寧靜,這裡沒有凡塵的俗事,只有大自然的美景,沒有都市的喧囂,只有自然的天籟之音。盡情的釋放你的心靈,用心去傾聽自然的和諧之聲,用心去感悟人與自然的美妙和諧。
未有提供
我要留言